close

  《中國青年報》(2014年11月11日05版)
  掃描二維碼觀看全國大學生記者走進欽州尋訪活動視頻
  大學生記者在三娘灣全合影 李建泉攝
  大學生記者在欽州坭興陶體驗館體驗拉坯手工技藝 李建泉攝
  躍出海面的三娘灣中華白海豚 謝勇雲攝
  看到大海的同學們在礁石上高高躍起 李建泉攝
  頭戴斗笠的同學瞬間變身南海姑娘 李建泉攝
  廣西欽州保稅港區國際集裝箱碼頭 曾開宏攝
  在欽州和諧塔上參觀欽州城市規劃展 李建泉攝
  “南國蓬萊”龍門群島海上公園七十二涇
  廣西欽州市城市新貌 翟可雋攝
  大蚝之鄉美如畫 李斌喜攝
  同學們聽農業專家講解火龍果的營養價值 李建泉攝
  到三娘灣出海觀看白海豚 李建泉攝
  工作人員將已拉坯成型的坭興陶杯子運送到燒制車間等待燒制 李建泉攝
  9月底,由中國青年報社組織的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大學生採訪團走進廣西欽州,來自全國十餘家高校的大學記者進行了48小時的欽州體驗之旅。兩天時間,從帶著滿心的期待和感動踏上行程,到對這座南方濱海城市的不舍告別。質朴熱情的欽州百姓,鮮嫩肥美的欽州海鮮,醉人心田的海上美景,前景無限的城市未來,給全體採訪團成員留下深刻記憶。對這座美麗、獨特與堅強的城市只有不舍與祝福。大師齊白石一個世紀前曾有感慨:“願風吹我到欽州”,我們藉此表達心情,期待後會之期,祝福欽州明天更美好!
  坭興陶:古老手工藝,尋求新道路
  作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產生於隋唐、至今已經歷1300年的坭興陶是欽州獨有的地方特產。它學名紫泥陶,泥取於欽江兩岸紅土泥,以西岸硬土做骨與東岸軟土為肉相配,經淘洗、選練、拉坯成型、雕刻、燒制、打磨而成。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它被認定為目前廣西最具民族特色的兩件寶之一。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曾將其評為金獎。建國以來,坭興陶也屢次在國內外的民間工藝品品鑒會上獲獎。作為中國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坭興壺所追求的意境,與茶道所追求的“滌凈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相融洽,因此具有“古拙韻味”及“民族特色”造型的坭興壺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所接納,成為中國重要的陶文化之鄉。
  然而,與享譽中外的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陶、四川榮昌陶三大名陶相比,坭興陶卻一直藏在“深閨”天下人難識。儘管有無數的收藏家、評委會對它推崇備至,坭興陶卻依舊沒有為更多人所熟知。為什麼這樣一種兼具藝術美感和文化內涵的民間工藝品卻沒有行銷海外,沒有更多地體現其價值呢?“坭興陶不缺工藝,不缺技術,缺的是宣傳和推廣。”欽州市坭興陶協會常務副會長曾日榮告訴我們。
  目前,作為欽州的城市名片,大力發展坭興陶工藝是欽州市文化大發展第一個切入點,也是欽南區的特色產業。“做陶是集體項目,做胚、燒窯、刻字、繪畫都由最擅長的人完成。”曾日榮驕傲地述說,“這些跟手工藝品不一樣,我們這些叫工業設計,可以批量化大生產的。”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和有序化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欽州市坭興陶產業的發展。欽州市100多家的公司經營進行訂單化大批量生產製作,逐漸改變了過去純手工製作的工藝。
  很多從業者都相信,是“老天賜給”了欽州特有的紫紅朱泥用來做陶。經歷1300年曆史的坭興陶手工藝代代傳承,到今天已漸漸走上現代化產業的道路,這不僅讓我們看到欽州全面現代化的方向,更展示了新一代欽州人的進取與智慧。
  (東北大學張浩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王珂)
  濱海新城:南部海域的新興魅力之城
  “濱海新城位於欽州南端,北接欽州主城區,南連欽州港,西環茅尾海,地理位置優越。欽州計劃通過發展金融、旅游和科教等第三產業,把濱海新城建設成為北部灣產業服務的中心”,當地負責人向我們不無自豪地介紹說。
  和諧塔位於正在建設中的濱海新城北端的白石湖中央商務區,塔頂遠眺,看到的是一幅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巨大的弔臂不斷轉動,包著綠紗的高樓正努力向上爬,白石湖邊一排排小樓已逐步成型。
  和諧塔瀕臨欽江,上世紀70年代沒建河堤以前,此江段因江水急轉,常引起洪水淹欽州城,後在急轉處挖一條引江,排洪能力大大提高。現在此建和諧塔,除了給欽州人民增加一處人文景觀外,希望此塔真的能鎮住河妖,欽州人不再受洪水淹的罪。
  和諧塔第一層正中央,是齊白石老先生的雕像和他的詩句“願風吹我到欽州”。白石湖公園由畫、詩、印、書4大主題景觀構成,它們分別是從齊白石藝術之長凝練演繹出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素雅、清幽、特色鮮明的大地景觀藝術畫捲。
  白石湖中央商務區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規劃商住人口約15萬人,提供就業崗位約5萬個。辣椒槌生態居住區規劃建設理念立足北部灣,面向東盟及亞太地區,高起點、高定位、高標準從城市風貌與開發檔次等方面將欽州作為一級濱海城市的品質做足,為欽州市未來增添新的經濟增長點,使之成為全球休閑體育活動愛好者的天堂和休閑度假勝地,更成為欽州的一張靚麗名片和北部灣的一顆璀璨明珠。
  欽州市闊步走在“東拓南進”發展道路上,集“江、海、湖、山、島”為一體,具備航運、物流、商貿、科技、文化、旅游等功能,獨具嶺南風格、東南亞風情、濱海風光特色的北部灣生態濱海新城正在迎海而建,環海而居,悄然興起。
  (中南大學劉洋外交學院施晨生浙江財經大學應維妙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陳正婷)
  乘風破浪 出海尋珍
  “哇,終於看見海豚了!”“那邊也有幾隻,還是粉紅色的呢!”一片驚呼聲讓出海的漁船頓時沸騰起來。游客們坐在漁船的前面,漁老大在後方掌舵,大家伸長脖子,出神地盯住海面時隱時現的中華白海豚。雖說海豚數量不少,但它們生長在廣闊的海域中,仍然顯得微不足道。被問起如何在茫茫大海之中辨別方向並找到海豚,漁老大有些羞澀,他解釋說辨別方向可以看海波,但更重要的是看太陽的方向,至於如何找海豚就全憑經驗了。誰都知道,靠海吃飯的人,必須摸清大海的脾氣。
  若是天氣晴朗並伴有微風,就是觀看海豚的好日子,有很大的概率能看見中華白海豚。因此,欽州成了當之無愧的海豚之鄉。
  在三娘灣附近海域,常年有約200頭中華白海豚出沒。中華白海豚被稱為“海上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也是世界上最年輕有活力的海豚群種。與其他海豚不同,它們出生時通體深色,隨著年齡增長,顏色會逐漸由粉色變為白色。所以,運氣好的話,一次出海就可以看見多種顏色的海豚,十分有意思。
  返程時,“船長”告訴我們,白海豚出現的時候,海上總是風平浪靜,這對於出海的漁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吉兆。傳承至今,便有了看見白海豚意味著吉祥,或只有“貴人”才有幸一睹其芳容的說法。
  事實上,中華白海豚對生長環境十分挑剔。欽州因海域水質環境較好,水質肥沃,生物多樣,水域幽靜,得天獨厚,成了中華白海豚活動的理想場所。人與海的平衡是欽州人的生活哲學。靠海吃海,欽州人在建設城市的同時,依然保留著對海洋的敬畏之心,難能可貴。這種可持續發展,善待、珍惜大自然饋贈的理念值得傳承。祝福這群可愛靈動的中華白海豚,願它們能夠隨著欽州海港的發展建設一起成長,生生不息。
  (浙江財經大學 應維妙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陳正婷)
  欽州保稅港區:“海絲”樞紐 對接東盟
  浪漫的玻璃展示房、炫酷的游艇、現代感十足的沙灘車、高端洋氣的紅酒……這是走進欽州保稅港區——中國第六個保稅港區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欽州保稅港區規劃占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國務院批准設立的中國西部沿海地區唯一的保稅港區……”欽州市委外宣辦負責人介紹。
  欽州保稅港區是我國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稅港區,是中國距東盟最近的保稅港區,地處中國—東盟國際大通道和西南地區出海大通道的最前沿,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交通條件優越,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東盟的“門戶港”。
  保稅,顧名思義,就是實施保稅、退稅、免稅的特殊政策,在港區內企業開展保稅倉儲、國際中轉、出口加工等業務無需繳納關稅、增值稅。從2008年欽州被批准設立保稅港區以來,經過幾年建設,保稅港區已是相當高端大氣上檔次,擁有專業化的國際酒類交易中心、汽車整車進口口岸等。在這裡,享受奢華的同時又不用擔心性價比。實在是個帶動經濟又惠民的難得港區。
  2014年1至8月,欽州保稅港區完成貨物吞吐量1261.6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21.45%,各種貨物如原油、煤炭等進口同比皆有大幅上漲。進出口總額18.09億美元,同比增長1.57倍。欽州保稅港區整車進口口岸是我國繼天津、大連、上海、廣州黃埔之後第五個沿海整車進口口岸,同時也是我國西部唯一的整車進口口岸。2014年1至8月,港區進口整車超過216輛,開啟了欽州保稅港大批量進口汽車的時代。
  據工作人員稱,廣西欽州保稅港區國際酒類交易中心項目占地面積約83畝,總投資約2億元。目前,保稅港區已聚集了30多家進口葡萄酒經銷商,截至2013年,欽州保稅港區進口葡萄酒總量已近150萬升,比上一年增加100多萬升,葡萄酒正逐漸成為欽州文化、經濟方面的獨特名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王珂哈爾濱工程大學謝文達)
  千年滄桑古運河
  在欽州市博物館館長蘇棟的帶領下,汽車在一段略微顛簸不平的土路上忽然停了下來,以為遇到了什麼問題,結果發現我們到了位於欽州市犀牛角鎮的古運河了。
  想象中的運河應該是兩岸有堅固的水泥堤壩,河面寬敞,沿路雖不一定繁華,但也不至於如此“偏僻”。沒想到加了一個“古”字,就會如此大不同。下車後,路的一邊是個不高的山坡,另一邊是半米多高的路圍——這就是筆者想象中的“堤壩”。走了十來米遠,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矮的地方,然後走上這個“堤壩”,就看到了古運河的真面目。
  運河還沒有完全乾涸,依然有近5米寬的河面,運河現在已完全看不出有人工開鑿的痕跡,兩岸長滿了雜草,河水呈暗綠的渾濁色。整條河配上“古”字,真的是寫滿了歷史的滄桑感。
  目前已知運河2.5公里,據考古專家猜測,運河可能是馬援運糧和生活用品時,為躲避三娘灣風浪和海盜而開鑿的,但後因各種原因成了廢址。而關於運河到底開鑿於哪一年,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物證來證實。蘇館長說:“由於一些客觀原因的限制,目前運河的考古工作還未全面開展,不過,目前正在接洽中。”既然是運送物資的河道,河底很可能會有當年遺落的歷史文物,如果進一步進行考古認證,相信會有不少的收穫。
  看著眼前這條可能有著2000年曆史的古運河,腦海裡也會響起《三國演義》的那首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雖然古運河並沒有滾滾浪花,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滄桑感卻不時地瀰漫出來。不過古今不論有多少事,都已付諸於笑談中了,歷史會慢慢走來,也會滾滾而去,個人在這條長河中只是滄海一粟。
  (中國傳媒大學劉昶榮)
  三宣堂前人依舊
  2014年9月25日,大學生記者團一行15人來到了位於欽州市板桂街十號的劉永福故居,開始了對這位清末民初傳奇人物的尋訪。
  劉永福故居名“三宣堂”,建於清光緒十七年,是欽州市現存最宏偉、最完整的清代建築群。占地面積227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多平方米,大小樓房119間。除主座外,有頭門、二門、倉庫、書房、伙房、佣人房、馬房等一批附屬建築以及戲臺、花園、菜圃、魚塘、曬場等設施。頭門臨江向東,有醒目的“三宣堂”大字匾額。劉永福當年援越抗法有功,被越王封為“三宣提督”,主管越南宣光、興化、山西三省軍事。“三宣堂”的命名是為了紀念這段光榮歷史。門兩邊的對聯是:“枝棲古越,派衍彭城”。
  進頭門,經過30多米的龍眼飄香過道,便是一座兩層樓房的二門。門頂上原來懸掛著“建威第”的金字大匾,配以“恩承北闕、春滿南天”的對聯。二門內是開闊的廣場。廣場南面是一個巨大的照壁,上書“卿雲麗日”,字跡圓潤秀雅。
  后座陳列《中法戰爭歷史文物展覽》,展室10個,展出面積共1000多平方米,分中法戰爭概況,黑旗軍(劉永福所部)的抗法鬥爭,萃軍(馮子材所部)的抗法鬥爭等三個部分。劉永福是地地道道的欽州人,率領黑旗軍同法軍血戰,屢次大敗法軍。不但將法國人趕出了中國國境,還幫助越南人奪回了首都河內城,其功勛卓著,被越南國王冊封為三宣提督,後接受清政府的提督官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劉永福奉命赴台抗倭,取得了許多勝利,但由於清政府已經與日本議和並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劉將軍寡不敵眾,不得不返回大陸。
  如今,不僅欽州人民對於劉將軍的愛戴有增無減,參觀期間,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客人絡繹不絕,足見劉將軍在人們心目的地位。
  (北京外國語大學張世俊)
  馮子材將軍在欽州的不朽事跡
  馮子材故居又名宮保第,在欽州市欽南區白水塘社區,是馮子材退居時住所。馮宮保第總占地面積15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20平方米。包括3個狀如伏虎的小山丘,當地群眾稱為“卧虎地”。四周環以高牆,圍牆內有主建築三進,每進分為三大間,每大間又分為3小間,共9間,27小間,構成了富有特色的“三排九”建築模式。建造時用料講究,室內梁、柱、門窗、匾聯多為珍貴的格木製成。浮雕工精,壁畫色艷,造型端莊,朴實嚴謹,是馮子材重組萃軍開赴抗法前線的總部。
  時值法國侵略者入侵西南邊關。等到熟悉邊情的老將馮子材受命之時,局勢已是四面楚歌。當此之時,馮老將軍慷慨壯言:“法虜跳梁,普天同憤,何敢以孱軀是惜”。朔風瀟瀟,旌旗獵獵,風燭殘年的老將軍攜子二人,抬棺一口,率五千餘欽州健兒祭旗出征。抗法戰事慘烈無比,“炮聲聞百裡,山谷皆鳴,槍彈積陣前寸許厚”。鎮南關上,在甚至難辨雙方旗幟的濃霧情形下,中古時代的攻城戰已上演。危急中,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大吼一聲,打開柵門率先殺出。老將軍長須飄飄,手執長矛奮勇當先,愛國官兵頓時士氣大漲,紛紛衝上敵軍主陣地。法軍制高點、炮台、增援部隊與給養相繼或被奪取或被擊潰。最終在付出重大傷亡後尼格裡只得率殘部狼狽逃竄,最終自己都身負重傷險些命喪戰場。
  (哈爾濱工程大學謝文達)
  “龜島”上的世界之最
  在千年嶺南古城——廣西欽州的南部,一百多個形態各異的島嶼參差錯落地鑲嵌在富饒安詳的欽州灣海面上,自然天成,奇特秀麗,撲朔迷離,自古以來就享有“南國蓬萊”的美稱。群島入口處有一小島,形似一隻緩緩爬向海面的烏龜,被稱為“龜島”,又名“中山島”。
  龜為靈物,長壽之象徵。倘若龜島上需要一個標誌性建築,最好的選擇莫過於一座最能體現欽州精神、反映欽州歷史文化、凝聚人氣的人物銅像。1995年,欽州人民把“龜島”建成了一個公園,取名為“仙島公園”,別稱“逸仙公園”。併在公園的最高處,豎立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孫中山銅像,以緬懷國父孫中山的豐功偉績。
  銅像同基座鑲有四幅漢白玉浮雕,浮雕中記載了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里傾情規劃欽州港為“中國南方大港”等歷史。
  島上除了這尊世界之最,還配套建成了聚英台(可容納500人)、風輪台、金鼎壇、環島路、游樂碼頭、燒烤場等。孫中山銅像就聳立在聚英台里。而在風輪台內則矗立了一座於1926年製作的孫中山紀念碑,四面皆有碑文,正面是“孫總理逝世周年紀念碑”,左右兩面分別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總理遺訓。
  來欽州旅游,中山島是一個必去的景點,可以隨著伸入海面的小橋觀賞中國面積最大、最典型的“海上活化石”——島群紅樹林和特有的岩生紅樹林。紅樹林是大海和人類的“保護神”,不僅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髮育環境,凈化海水和空氣,還有效地防止了風浪襲擊海堤、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此外,島上還栽種了南方特有的英雄樹(木棉樹)等30畝的多種觀賞性植物,鋪設了面積大約8000平方米的草地。春暖花開的季節里,島上的紅木棉、桃花、山杜鵑爭奇鬥艷,美不勝收。
  當然,對於欽州港的人們來說,中山島無疑是一個最好的休閑場所。或游玩,或約會,或健身。因此,當你在島上看到一個滿身漂亮肌肉的大帥哥,正大汗淋漓地做著俯卧撐的時候,不要太羡慕。
  (中國農業大學姚鳳珍)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雄姿勃發
  在欽州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一座嶄新的園區,它延續著久遠的海上絲綢之路的不朽史話,為勤勞、淳樸的欽州人編織了當代夢想。
  穿過平坦的柏油馬路,眼前出現了三塊巍峨的石雕。一側是馬來西亞的標誌雙子塔,另一側是欽州的代表白海豚,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大門的雕塑傲然矗立。
  “將欽州、關丹產業園區打造成兩國投資合作旗艦項目,帶動兩國產業集群式發展……”“希望同中方保持各層級溝通,擴大雙邊貿易,促進相互投資,建設好欽州和關丹兩個產業園區……”2013年10月4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在會談時分別表示,兩國全力支持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馬中關丹產業園區建設。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認為,中馬園有10大優勢,一是兩國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二是處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東盟互聯互通新平臺的基礎之上,再有就是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市場優勢、物流優勢、配套優勢、生態優勢、機制優勢、政策優勢和創新優勢,這樣10條硬實力和軟實力使得中馬園獲得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獨特的魅力在於:首先,它是先進的製造基地,是延伸北部灣產業鏈條的集聚區,它延伸的主導產業鏈條,形成以現代裝備製造、生物技術、新材料等先進製造新興產業集聚區。其次,它又是重要的信息智慧走廊,是具有國際競爭的研發先導區,以電子信息、多媒體技術交流和研發試驗基地構築起產學研一體化的智慧園區。作為文化生態新城的代表,它又是展現東南亞風情的宜居山水城。
  (東北大學張浩然中南大學劉洋遼寧工業大學殷念慈)
  伏波千年震海疆
  “伏波廟是為東漢名將馬援而建,如今依然香火不熄。”位於三娘灣旅游風景區的伏波將軍廟中導游如是說。烏雷嶺位於欽州市南部,瀕臨北部灣,為廣西沿海制高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伏波將軍廟位於其上。
  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姐妹反漢,徵側自立為王,占領嶺南60多個郡縣。為了平定“二徵”的反叛,光武帝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率軍南下。
  馬援南征,不僅有效地鞏固了東漢政府對嶺南地區的統治,還在嶺南地區開鑿道路,教民稼穡,有力地促進了欽州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烏雷嶺上的伏波廟,可謂是欽州南部旅游的標誌性景點,伏波廟坐北朝南,面朝浩瀚的北部灣,南海的浪花拍打了千年,如今善男信女依然往來絡繹不絕,進入寺廟,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廟三主”。
  伏波將軍廟,馬援將軍當之無愧是寺廟的主神,其金身像端坐在正殿當中,左右各有兩位將軍護法,煙霧繚繞下,透過將軍深邃的眼神,我們似乎聽到了當年金戈鐵馬的廝殺聲,參觀期間,不時有善男信女焚香朝拜,足見其在欽州乃至整個嶺南地區大眾心目中的地位。正殿左側,是觀音神殿,觀音菩薩端坐正中,兩位童子分侍左右,觀音的樣貌與北方並無二致,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觀音殿門兩側立柱的一副對聯,上聯寫道: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下聯對道: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言辭懇切,令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跟隨導游走入右側神殿,只見文武二位財神分侍左右,武財神關羽怒目圓瞪,足使宵小之人退避三舍;文財神趙公明慈眉善目,給人以自然親切之感。
  (北京外國語大學張世俊)
  千年聖果的欽州情緣
  傳說數千年前,在野外分娩的婦人因得到神的指引,食用身旁的火龍果而迅速恢復了體力與健康。作為一種神聖的象徵,火龍果被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地區的人所敬重,並深深溶於其神話宗教與文化之中。而這個傳統後來隨著歐洲殖民主義在全球的侵略擴張漸漸傳遍了全球。火龍果又名神仙果,也稱情人果、吉祥果、仙蜜果等,集“水果”、“花卉”、“蔬菜”、“保健”、“醫葯”為一身,被稱為果中之王。
  1995年的某一天,馬來西亞華僑劉亞烈的妻子興衝衝地跑回家告訴他,自己發現了一個好東西,叫火龍果,產自越南,味道有點淡,但因為它富含維生素和水溶性膳纖維,是愛美女性的美容減肥好伙伴,她已對這種神奇的水果一見鐘情。“太太喜歡吃火龍果。她喜歡吃,我就親手種給她吃。”因為愛情,劉亞烈開始對火龍果的種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聽說妻子的同事為了減肥,每天中午只吃一個火龍果時,劉亞烈更是看到了廣大的市場需要。2002年,通過大量的網絡與實地調研,學農出身的劉亞烈選定了“花非春仍奔放,草經冬而不枯”的嶺南古城——欽州市,作為發展火龍果露地栽培基地。這裡具有豐富的自然氣候資源,環境好,霜期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調勻,日照充足,被劉先生稱為火龍果種植的黃金地帶。
  如今,劉亞烈的火龍果生產基地示範園區的種植面積已通過土地流轉擴展到8500畝,成為亞洲目前規模最大的標準化火龍果種植示範基地。走進基地,站在觀景臺上,漫山遍野的火龍果樹,養眼的綠,一望無際。
  當然,火龍果產業在欽州的發展不止於此。火龍果生態旅游版塊已拉開序幕,約300畝的景點佈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可以預見,一個別出心裁的仙人掌類植物生態農業旅游群將在不久的將來面世,吃喝玩樂學服務一條龍。
  (中國農業大學姚鳳珍)
  欽州“美食情”
  市民的飲食生活常常在大俗大雅之間體現著勞動人民的聰慧,欽州也是如此。當地有一道菜的菜名叫做“一夜情”,但是這道菜和男女之事並無任何瓜葛,而是和它的製作工序有關。欽州作為一個濱海城市,魚類資源自然豐富,漁民為了保持魚肉的鮮美,用鹽將其腌制,而“一夜情”則是只將魚腌一夜就食用,故名“一夜情”。此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因為會用一種類似瓷質的器皿來盛放腌過魚,這個瓷器用粵語發音為瓦壇(wa qing),又因魚只腌制一夜,故而稱作“一夜情”。
  只要是被腌制一晚上的魚都被叫做“一夜情”,不分魚的種類,這些鹹魚被食用的時候一般都會用油煎熟,在招待客人時便會是一道特色菜;而漁民們如果自己食用的話則會用來搭配白粥,因為魚肉味咸,所以很好下飯。用鹹魚配粥在當地是很家常的食用方法。
  “一夜情”的鹹魚只是欽州眾多美食的冰山一角,由此引出其他讓人垂涎三尺的海產品。欽州當地居民說他們本地海產品相當豐富,青蟹、大蚝、對蝦、石斑魚是欽州四大海產。青蟹作為欽州的特色海產品,因為蟹肉鮮嫩,營養價值高,所以每年會有大量青蟹出口,遠銷港澳等地區。欽州素有“中國大蚝之鄉”的美稱,據統計,全國70%的蚝苗產自於欽州,大蚝養殖面積15萬畝,產量20萬噸,居全國第一。欽州自2012年開始每年舉辦中國·欽州蚝情節,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吃生蚝比賽。
  欽州的對蝦可以放到水裡煮完直接吃,基本上不會有腥味。對蝦殼薄肉多,高蛋白、低脂肪、高能量,是非常上好的滋補品。欽州生產的對蝦歷史悠久,在國內外市場上久負盛名,在明代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美其名曰“中國大明蝦”。石斑魚則肉質細嫩,有寶石石斑魚、六帶石斑魚等品種,在周邊地區也是享有盛名。
  長時間地慣性於大城市的快節奏時,不妨去欽州這樣的小城給自己進行一個身體和心理上的緩衝,美食可以介紹,而小城能給你帶來的舒緩心情卻需要自己親身感受。所謂最美欽州“一夜情”除了那好吃的鹹魚外,還有就是欽州可以帶給你的身心享受。
  (中國傳媒大學劉昶榮)
  一座城市的奮鬥
  來到一座城市旅游,人們往往會或游覽山水,領略大自然的雄奇壯麗;或探訪古跡,品讀歷史人文故事;或走街串巷,品嘗特色小吃。但我們這次大學生走進欽州探訪活動的首站,既不是山水,也不是古跡小巷,而是記載著欽州整個發展歷程的欽州市檔案館。
  人的記憶存儲在大腦中,城市的歷史記載在檔案館里,檔案館對於一個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走進檔案館二層的展廳,伴隨著檔案館蘇館長的講解,我們一行人進入到了欽州輝煌卻又充滿著波折的歷史畫捲中。
  早在兩千多年的漢代,欽州灣地區就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地,廣西合浦(現欽州市浦北泉水鎮舊州港)就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之一。隋朝之後,隨著戰亂導致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盛起來,而欽州地區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當步入到欽州發展成果展區,講解員十分自豪地說:“之前都是我們自己乾,現在出了成績,國家開始給了我們優惠政策。”優惠政策是欽州人自己爭取來的,這樣說一點不為過。2008年1月,國務院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欽州的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是我參觀檔案館瞭解完欽州歷史之後蹦出的第一句話。這句話有時往往是用來形容幹事不考慮客觀實際的一句貶義語,而把它用在反映欽州發展歷程上,就是一句客觀真實的褒義語了。它充分體現了欽州人敢想敢乾、敢闖敢試、自強務實、不懼險阻的精神品質,也正是這種精神為欽州的發展開闢了一片新天地,為欽州歷史的新篇章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外交學院施晨生)
  世界級夢想,從這裡起航
  迎著初秋溫暖的陽光,我們來到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到的“南方大港”——欽州港。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現如今,這條盤踞在北部灣的巨龍正在漸漸蘇醒,向著與東盟開放合作的門戶港大步邁進。
  循岸而望,這個填海而建的港區仿佛一條蛟龍浮水而出,更像是一艘承載著一整座城市而停泊在欽州灣的巨輪。走在碼頭上,看著魚貫而至的來自印尼、越南等地的貨船,源源不斷地卸下來各種“洋”貨,讓人目不暇接的同時,很難想象得到這是剛剛完成1年多的建設工程。
  提起令人驕傲的港區,搬運工人張文欽自豪地說:“世界上有多大的船,我們就有多大的碼頭;客戶需要什麼樣的服務,我們就具有什麼樣的功能。”是的,就在去年,港區進口來自澳大利亞、南非、印尼等國家的金屬礦石達187萬噸,同比增長70%,成為我國最大的錳礦交易市場及南方重要的礦石集散基地。2013年,欽州港吞吐量達6035.2萬噸,增長7.3%,集裝箱60.1萬標箱,增長26.9%。今年1-8月,欽州港吞吐量達4245萬噸,同比增長11.7%。
  欽州市領導介紹欽州港是“廣西最多、全國少有,為欽州深化拓展以東盟為重點的開放合作,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了平臺與載體”。
  走完整個港區,欽州港的夕陽也開始緩緩落下了。那些鋼筋水泥的現代樓宇、那些異域風情的歐式建築、那些昂首向天的輪機弔臂,無一不默默地接受著夕陽餘暉的洗禮、沉澱著述說不完的故事。
  與夕陽西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港區建設者和游覽者們的永遠不會落下的那顆洶涌澎湃的心。在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港區里,充滿著激情而又實幹的人們。從風生水起到千帆競發,欽州港人凝心聚力,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他們“五年跨越、十年巨變”的奮鬥目標努力奮鬥著、拼搏著。
  這是一扇開放之門,這是一扇財富之門,這是一扇和諧之門。欽州港的大門,不只向著中國敞開著、向著東盟敞開著,更向全世界敞開著。
  (遼寧工業大學殷念慈)  (原標題:願風吹我到欽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g72ugfw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